close

picx_fgtw6621783335  


楊雅喆/2012/台灣

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它不該只得到2012金馬最佳觀眾票選獎跟最佳女主角獎,太不公平了,我決定再把舊文翻出來紀念。

-------------------------------------------------------

生活,就是歷史──女朋友男朋友(2012

 

自由是什麼?相較於其他專制極權國家,台灣的戒嚴時期真的能夠產生出戒嚴世代嗎?真的能夠產生擁有悲情城市的集體記憶嗎?

 

父字輩的告訴我,當年的他們儘管不自由,但衝撞體制的想法和作法並不普遍出現在生活之中,那是極少數人及其叛逆的做法,或許學運和社運出現在歷史記載裡,但對生活其中的大部分人們來說,那只是電視和新聞的報導,那不太是他們生活中熱切關注的事情。

 

那是歷史,不是生活。

 

這些口述告訴我的是,知識份子及論述亟欲彰顯的歷史敘事,對真正生活在當下的人們,大多數的人們來說,只是生活的景片。但是景片紙是他們生命的佈景嗎?父字輩對政治議題的熱中對某些政黨的厭惡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好像並不是年紀使然,而是生命經驗促使。歷史在他們的腦海裡並未深刻影響他們,但其實老早潛在的影響著這一輩的人們,無形的影響著而不自知

 

生活,就是歷史。

 

思考著電影中的歷史敘事和個人生命史中大小敘事的位置和分量時,我們觀影者/評論者總是過度的擔心涉及到歷史的電影架構,是否太過小心翼翼或甚消費了歷史而卻沒給予應有的重視和運用,讓它只成為電影的宣傳噱頭時則空無一物?

 

於是我們思考著談及歷史的電影有哪些是成功的例子,而哪些是失敗的例子。想了許久才發現,這根本是錯誤的命題和問題,如果歷史早已深植在個人生命史裡,如果成功將個人生命作更深度的描繪和架構,歷史早就幽微的無所不在了。有需要張著歷史的大旗,直白而赤裸的呈現少數人的歷史記憶,卻忽略了對多數人而言的歷史嗎?

 

這已經是操作歷史的不同道路了,但是電影並不是教條宣導的工具,它的使命是觸動更多人心,產生更大的商業效益,它的價值才會更加明顯。評論者擔心的沒有錯,但是電影畢竟不是文字的產物,它是視覺性的工業體系,導演楊雅喆及作品的價值,必須要兼顧名(影展)與利(票房),而我個人認為,一個成功談及歷史的電影,必須要讓更多人願意進來看而且帶著滿滿的喜悅離場,歷史的共同體才算建立完成。

 

我們不能很自溺的用文字的思考邏輯來看待屬於產業運作的電影工業,如果能夠創造票房,並且願意使用這樣的歷史元素去談及個人生命,增加影像敘事的深度的話,它所創造的意義就遠大於,符合論述但卻沒有集體共感的藝術電影,除了影展青睞,人們無感。

 

那是藝術,不是電影。

 

《女朋友,男朋友》就我上述的看法,我認為是非常成功的談及戒嚴世代的電影。

 

它用外在的社會條件及大歷史/內在的情感掙扎及小敘事雙面的談論「自由」這件事。

 

在渴望自由的年代裡青春綻放,衝撞體制,努力掙脫心靈的束縛,這群人並不是英雄,只是順應青春肉體的叛逆與奔放,盡情的宣洩年輕本錢,也許有理想也許有夢想也許只是空想,他們的勇敢對比著社會的限制與封閉,但別忘了,電影想要關照的,是彼此陪伴而產生力量的這群人,而不是歷史本身。

 

重點仍是在這樣背景下成長的人們,歷史是一個必然卻非敘事主體的存在。

 

在戒嚴時期的高中生與大學生,也許多半經歷了這樣一個試圖叛逆但還未強大到推翻體制的力量,身處那個時代的慘綠少年,還有比社會更重要的人生課題:愛情。

 

青春可以不顧一切的衝撞,與愛,青春可以揮灑對理想的盲從,對愛的熱情,但是,當青春不再,這一切追求外在與內在自由的渴望,還能如故嗎?

 

有人墮落,有人夜行隱身於社會,有人幸福,有人自討苦吃,真正獲得自由的人,失去的青春的加持,逐漸凋零

 

回憶很美好,能夠幫助我們堅強的信仰曾經的美好;回憶也很殘酷,它不停的提醒著我們面對背離自己的現在有多難堪,回憶是一把雙面刃,莫忘初衷,但已經來不及了。

 

成長是一道艱難的課題,但時代仍在往前進,而也產生的不同的世代,帶著不同的青春,繼續衝撞阻礙自由的社會和內在。

 

看著一個個青春,想起了曾經相似的自己,也該想想現在的自己,是否仍不自由的自討苦吃。

 

曾經愛過和恨過的那些人,與回憶長存。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我認為用這樣的敘事,傳達了某個世代的某些失落和遺憾,除了具有張力,也有時代意義,這是確實的集體記憶,歷史已經在細節之中,發酵敘事的張力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喃喃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